gototopgototop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研读报告
作者:王红伟   
2017-07-16 10:20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读报告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汤玉璋

 
   根据教育部教基二〔2011〕9号通知精神和委厅领导的具体要求,本人对《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与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认真地学习与研读。在总结、梳理的基础上,现作如下汇报:
 新课标的主要精神
新课标很好地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精神和课程改革理念。《纲要》的工作方针中明确指出“育人为本”,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纲要》的战略主题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在新课标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中都更好地强调了育人为本,更加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全面发展的纲要精神和课程改革理念。
新课标很好地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品德教育为主线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新课标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方针,努力反映德育的科学规律,着眼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发挥课程的德育影响力。
新课标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根据《纲要》进一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标中坚持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学观,突出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三维目标为引导,让课程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真正成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新课标坚持了方向性与操作性的统一。根据本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根据实践层面的需要,新课标中既增加了具体的教学建议,增强操作性,又体现了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政策性、方向性引导。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的难度和容量上比较适中,结合新的形势与新的要求,进行调整、充实、完善、提高。新增加的内容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非常必要,教学方面也便于操作。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体现了“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的理念。
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修改幅度较大,强调了评价应遵从的原则,提出了“评价不仅为了儿童的学习,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的新理念,更加强调关注过程、尊重差异。这些都有利于教师立足课程标准,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成长。
二、 具体修订内容
新课标在实验稿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与新的要求,进行调整、充实、完善、提高,并非另起炉灶,推到重来。
(一) 关于标结构的修改
新课标的结构与实验稿基本一致。删去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课程管理建议”一项。
(二) 关于“前言”部分的修改
1.背景内容的修改
新课标除了对原来的内容进行了修改之外,增加了“世界的变化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和“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置的目的”。
这样,背景内容的思路进一步明晰。即:设置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教育背景以及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置目的。 
2.“课程性质”部分的修改
在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主要做了两方面的修改:
   (1) 本课程的基本特征增加了“综合性”。本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不同于过去单独的思品课、自然课、劳动课、活动课,因此“综合性”是其重要特征。
(2) 将课程四个特征的呈现顺序修改为: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实验稿是: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这更符合本课程的逻辑。 
3. “课程基本理念”部分的修改
(1)将标题“基本理念”修改为“课程基本理念”,这样定位更准确。
(2)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主要将原来几条“基本理念”的顺序做了调整,这样更合理,逻辑上更顺。
现在的逻辑顺序是:
理念的第一条为“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学会探究是课程的核心”,这是对课程价值的理解,由原来的第二条改为第一条。原文的“学习做人”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修改为“学会关心、学会探究”更具体。
理念的第二条为“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这是课程核心的基础性的理念,由原来的第三条改为第二条。
理念的第三条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这是对品德教育的理解,由原来的第一条改为第三条。
理念的第四条为“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这是对教与学的理解,比原文“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更通俗易懂,更清楚、明确。 
4. 课程设计思路”部分的修改
 “课程设计思路”部分,主要在四方面做了小的修改。
(1)将标题修改为“课程设计思路”,因为原来的标题“设计思路”究竟是课程的设计思路还是标准本身的设计思路不明确。
(2)删去了“课程设计思路”中的“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板块图。
(3)将“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改为了“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这样更适合这个阶段儿童的实际,因为低年级儿童动手能力的发展是其创造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增加“动手”也更有针对性,因为我国儿童在这方面一直比较欠缺。
(4)完善了部分文字表述,进一步点明了课程本质的内涵,突出了课程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如解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原文为:“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现在修改为“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原文为“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现在修改为“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三) 关于“课程目标”部分的修改
  “课程目标”中删去了“总目标”和“分目标”之分,把“分目标”的四点改成课程目标的四个方面,这样更直接、明了。并且在课程目标的四个方面都作了修改和调整。
   1. 在课程目标的第一方面“情感与态度”一项里,做了2处小的调整性修改:一是将第二条中的“热爱科学”删去,这样更降低了对低年级孩子的要求;二是将第三条中的“自信、诚实、求上进”修改为“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这样既简洁,又更加完善。另外,增加了第四条“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这一条既与课程的设计思路相吻合,而且“喜欢、乐于”又凸显了儿童活动时的情感与态度。
   2. 在课程目标的第二方面“行为与习惯”一项里,做了3处小的调整性修改:一是将“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修改为“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将“劳动”调到下面第3条,更符合逻辑;二是将“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修改为“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因为“养成……行为”不够通顺,“遵守纪律”可含在文明行为习惯中;三是“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修改为更明确的“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
3. 在课程目标的第三方面“知识与技能”一项里,增加了两条并做了调整性修改:一是增加了“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是儿童生活所必须具备的;二是增加了“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这是本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将“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修改为“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这样修改更准确。增加的条款与原条款顺序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顺序更有层次性,由浅入深。
4. 在课程目标的第四方面“过程与方法”一项里,增加了一条并做了调整性修改:一是将“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修改为“体验提出问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 二是将“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修改为“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修改过的条款内容更具体。增加了“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是儿童生活所必须具备的。
(四) 关于“课程内容”部分的修改
这部分首先将总标题“内容标准”修改为“课程内容”,准确定位。“课程内容”主要是对具体指标的表述做了小修改,让表述更符合逻辑、更有条理、更简洁明确;让“课程内容”的要求更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
“健康、安全地生活”部分有若干小修改:一是对分标题的修改, “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不并提,突出强调了儿童个人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二是根据现实生活和儿童的实际,在“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中增加了关于防病防灾、遵守规则、注意安全的条目。
“愉快、积极地生活”部分,主要在个别指标上进行了小修改,使要求更贴近儿童实际,更明确、更合理、更具体。如:“能在成人帮助下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改为“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的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改为“在成人帮助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改为“在成人引导下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不胆怯。”改为“敢于试尝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和活动,”。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部分,主要的修改是将原来的3个小标题“诚实友爱”、“遵守社会规范”、“爱家乡、爱祖国”修改为:“学会做事,学会关心”、“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使小标题的表述更符合逻辑、更合理。如“诚实”与“友爱”分开提,把“爱集体”作为儿童情感发展的一个阶段,与“爱家乡、爱祖国”并提,同时让3个标题之间的层级关系也更清晰。如:从要求儿童对自己身边的事、对家人开始,再到对同伴、对他人,然后扩展到对社会生活规范的要求,再上升到更高层面的情感要求。另外,根据儿童实际,并对各标题下的条目进行了一些梳理和调整,降低了一些要求。如:“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修改为“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会唱国歌”修改为“学唱国歌”;“崇敬人民英雄”修改为“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 修改为“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等等。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部分,根据这阶段儿童乐于动手的特点而动手能力差的实际情况,将原来的“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修改为“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这样既强调动脑也强调动手,既强调好奇心、兴趣、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也强调动手做,以及掌握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和技能,这样有利于培养手脑并用的儿童,进一步突出本课程活动性、实践性的特征。
小标题做了一些修改,各标题下的条目内容也作了相应调整和修改。原来的小标题“动手、动脑”修改为“设计与制作”和“勤于思考,学习探究”,这样既避免与大标题重复,又突出动手能力;原来的小标题“获得知识,积累经验”删除,内容归于“勤于思考,学习探究”中。 
(五) 关于“实施建议”部分的修改
1.“教学建议”部分的修改
“教学建议”部分的修改主要是根据目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增、减、扩。
新增的3条重要的方向性的教学建议是:
“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和基本理念”
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
“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
在课程实施中,由于对课程的性质理解不深入,背离课程的核心价值,而导致教学出现了价值错误、方向偏差,教学中忽视儿童,活动比较严重地流于形式等现象,将这三条增加为教学的原则性建议非常有必要。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以儿童发展为本,以活动为基本形式是本课程的基本特征,深刻理解这些原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
减去的教学建议是原来的第四条“教学活动”。经过近十年的课程实施,教师们已经普遍熟悉了这些教学活动形式。
扩展的是“教学活动指导的注意点”(改名为“教学过程的注意点”)。为了让课程的理念、精神能够融入教师的教学中,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操作,这部分内容从原来的4点,扩展为“教学准备”、“教学内容选择”、“活动组织”、“活动指导”4个方面,并在每个方面还列出了若干条内容,这些内容都密切结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针对了现在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2.“评价建议”部分的修改
“评价建议”在原来基础上,结构有调整;提升了评价理念;为了教师理解与应用,加强了评价实施的操作性。
在“评价建议”的结构上,原来只有评价目的、评价特点、评价方法。本次增加了评价的原则,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
在评价的理念上,首次提出了“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与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为了儿童的学习,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描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动体现。”
在评价的实施上,主要将评价的特点、方法与本课程特点结合起来,克服了空洞、泛泛而谈的问题,更加有操作性、指导性。如在“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上,分别从“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充分结合起来。”“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把预设目标和学习的生成性充分结合起来。”等3个方面展开进行说明,使教师容易理解和运用。另外,“评价的注意点”、“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应用”都是根据现实的问题增加的,有针对性与实用性
3.“教材编写建议”部分的修改
新课标对今后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思想性、科学性等进行了补充、完善。如:“主要依据”中增加了“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准确的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思想性原则”中增加了“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有关精神”;“科学性原则”中增加了“必须符合儿童品的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
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部分的修改
这部分内容修改主要增加了“充分利用来自儿童的资源、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等,修改后条理更清楚、内容更具体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