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otopgototop
2013-2014学年度安徽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指导方
作者:王红伟   
2013-11-05 09:57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教师〔2011〕16号)精神和要求,2013-2014学年度组织实施“有效学习指导”主题培训。为增强培训针对性,提高培训实效性,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质量,制订本方案。
        一、培训任务
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聚焦“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目标,引导全体中小学教师重点学习重要的和新出台的教育法律法规,全面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与能力,参加“有效学习指导”主题培训,着力提升教师有效学习指导能力。
    二、培训对象
    全省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学全体在职教师。
    三、培训时间
    (一)培训阶段
    1.启动时间。2013年5月—6月。围绕培训目标和任务,分学段、分学科开展培训调研活动,制订区域本学年度全员培训计划和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研修提高三类培训实施方案。
    2.培训实施。2013年7月—2014年5月。其中,新任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研修提高的集中培训环节在暑假期间进行,在职教师岗位培训的集中培训环节在寒暑假或分散在双休日进行。
    (二)培训学时
    1.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培训学时不少于120学时。其中,集中培训不少于60学时(10天),师徒结对或“影子教师”跟岗研修不少于60学时。
    2.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培训学时不少于72学时。其中,集中培训24学时,远程培训或送培送教不超过24学时,校本研修不少于24学时。
    3.骨干教师研修提高。集中培训环节不少于72学时,并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校本研修(行动研究)。
    四、培训目标
    (一)师德教育。帮助新任教师掌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教师职业理想,具备践行师德能力。帮助在职教师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要求,深入学习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国家规范办学行为的法律法规,切实提高依法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掌握国防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具备基本技能和教育能力。
    (二)业务培训
    1.帮助新任教师了解教师专业标准,掌握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工作常规、班级工作常规和学生管理规范要求,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学生教育与管理技能,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2.帮助在职教师了解现代学习理论和学习心理,掌握有效学习指导策略和学习活动设计技能,促进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反思学科教学中学法指导的现实问题,提高分析、诊断、研究和指导能力。
    3.帮助骨干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训和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全员培训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五、培训内容
    (一)新任教师岗前培训
     模块一: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
    模块二:教师专业标准与学科课程标准。
    模块三:德育工作常规与学生教育。
    模块四:班级工作常规与学生管理。
    模块五:教学工作常规与学科教学技能。
    模块六:学生学习方法与学法指导技能。
    (二)在职教师岗位培训
    模块一: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等为重点,加强国防教育、安全教育和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宣讲解读与案例分析结合,帮助教师提高师德修养和法制素养,提升践行师德能力和综合教育能力)。
    模块二:现代学习理论与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知识类型学习需要,结合案例,帮助教师理解掌握不同类型学习的理论及特点,应用理论因材施教)。
    模块三:学习心理与学生学习特点(针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和主要学习环节,结合案例,帮助教师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和智力发展特点,遵循规律和特点指导学生学习)。
    模块四:学习设计与学习方式(针对学生新课程学习方式需求,以学定教,结合教学设计案例,帮助教师掌握和运用学习活动设计的方法和技能)。
    模块五:学科学习策略与有效学习指导(针对学生掌握学科学习策略的需要,结合学法指导案例,帮助学科教师掌握有效学习指导的方法和技能)。
    模块六:学科学法指导问题诊断与解决(针对学科教师在学法指导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案例诊断与分析,帮助教师提高解决学法指导问题的能力)。
    (三)骨干教师研修提高
    模块一: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
    模块二:学科教学最新动态、发展趋势与课程标准新要求。
    模块三:高效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有效对策。
    模块四:学生学习发展、评价与有效学习指导。
    模块五: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研修及教育教学研究。
    六、培训实施
    “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执行以下要求,“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参照执行。
    (一)培训模式。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培训研修与“送培到县”、“送教下乡”相结合。高中教师和城市初中、小学教师培训采用“集中+远程+校本”模式;县镇和农村学校教师培训采用“集中+送培送教+校本”模式,鼓励县镇和有条件的农村学校教师培训采用“集中+远程+校本”模式。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采取参与式、案例式、情景式、探究式等多种方法组织开展培训研修活动,落实问题讨论、互动交流、过程体验和实践模拟等培训活动。
    (二)培训方式
    1.集中培训。原则采用小班教学。以“参与式”培训为主,进行培训专题的重点内容指导、远程学习的方法辅导和校本研修的操作指导,通过问题讨论,引导问题发现和提出,引领问题分析和诊断,着力要点掌握和技能提升。
    (1)集中学习问题单。包括问题与困惑、关键事件描述、学习重点等,由参训教师于训前填写,学校(中心校)集中提交给承办培训机构。
    (2)集中学习参与录。承办培训院校(机构)设计培训参与录,包括培训日志、问题讨论发言提纲、每个培训专题的培训者教学评价、集中培训学习反思小结、集中培训效果反馈等。
    2.远程培训。线上学习与线下研修相结合,采取课程学习、在线答疑、互动交流和跟进指导等方式,以“案例式”培训为主,进行培训专题的自主学习和典型课例的分析研讨活动,着力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建立线上学习与线下研修“双线并行”的管理体系,以县为单位,分学段、分学科组成线上网络班级,由承办培训项目的远程培训机构成立学科、班级辅导团队进行教学管理,依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以学校(中心校)为单位,组成线下研修班级,由校长任班主任,在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进行组织管理。
    (1)远程学习任务单。通过参训教师个人主页生成任务单。引导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按学习流程认真完成每个环节(或每门课程)的资料阅读、视频观看、问题提交、话题研讨、在线作业和线上考试等任务。
    (2)线下研讨参与录。由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设计参与录,包括研讨话题、讨论发言稿、线下研讨小结、研讨效果反馈等。
    3.送培送教。采用基于学科、巡回送教的方式,市组织省培训讲师团“送培到县”(初中)、县组织市名师讲学团“送教下乡”(小学),以“情景式”培训为主,开展集中答疑、示范教学、导师点评和交流研讨等活动,通过过程体验,务实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着力反思实践和问题解决。
    (1)学习观摩参与录。由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设计参与录,包括答疑问题及记录、示范教学观课议课记录、专家点评与研讨记录、活动发言稿、活动小结、活动效果反馈等。
    (2)自我问题诊断单。由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设计诊断单,包括主要问题、归因分析和应对策略等。参训教师对本人的学生学习指导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和反思诊断,填写诊断单。
    4.校本研修。在学校(中心校)的组织下,以学科组(或备课组)为单位,以“探究式”培训为主,进行培训教材研读、远程培训线下集中研讨、有效学习指导和岗位实践等研修活动;成立学校(中心校)校本研修学科指导团队,指导有效实践,着力实践改善和经验提升。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侧重于师徒结对或“影子教师”跟岗研修,观摩教育教学活动,汇报教育教学实践;在职教师岗位培训,侧重于反思学科教学与指导实践;骨干教师研修提高,侧重于学科教学与指导行动研究。
    (1)校本研修参与录。由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设计参与录,以课例研修为重点,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方式,包括教学与学习活动设计、实施、评价、改进四个主要方面的过程或环节。
    (2)总结提升改进单。由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设计改进单,包括主题活动、主要收获、行动计划、实施绩效和效果评价等,引导教师对学年度校本研修的实践反思与经验总结。
    (三)培训考核。建立健全、优化细化教师培训学年度考核制度,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实行“教师培训档案袋”评价方法,以观念转变、理念更新、知识重构、技能提升、问题解决和行为改进为考核内容,以参训教师的主要任务为评价依据。
学年度在职教师岗位培训考核权重为集中培训30%、远程培训或送培送教30%、校本研修40%,各项考核全部合格,方可认定学年度培训合格,认定72学时。
七、培训管理
(一)加强培训团队建设和培训资源建设。省建立教师培训专家库,组建省级培训讲师团,市组建市级名师讲学团。
省教育厅组织培训课程资源评审,推荐优质课程资源供各地全员培训选用。鼓励各市、县组织本地区优秀骨干教师和教研员集中通读培训资源,整合并涵盖诸种资源内容,针对培训专题需要,编制简约化的辅导读本。
    (二)加强资质认定评审和基地平台建设。做好集中培训院校和远程培训机构的遴选认定工作。集中培训承办院校要依托优质中小学校,建立教师培训教学实践基地;远程培训承办机构要优化培训内容,建设网络研修平台;试点“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项目,高标准打造区域教师发展平台。
    (三)加强培训项目管理。实行培训计划和方案审批制度。2013年6月底前,市和县制订培训计划,培训院校和远程培训机构制订培训实施方案,中小学校制订校本研修方案。市级培训计划、承办院校(机构)的培训实施方案,通过省教育厅“教师培训信息管理系统”报送、审批。县级教师培训计划及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实施方案报市审定,经审定后的培训实施方案报省教育厅备案,并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页公开。按照属地原则,中小学校的校本研修方案报主管部门审定。
    (四)加强培训业务指导。落实培训需求调研制度,科学研制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培训者集体备课制度,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围绕学年度培训主题,省组织实施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项目,提高培训管理者、教师培训者和校本研修指导教师高质量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能力水平。
    (五)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省组织专家团队,适时开展政策咨询和跟进指导活动。各地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有效措施,强化对培训实施及管理工作的检查、监督、管理和指导。各培训院校(机构)要以满意度调查和绩效自评为抓手,强化培训质量监控,不断改进培训工作。各中小学校要以制度创新和务实考核为重点,强化校本研修过程管理,提高校本研修实效。
    实行培训质量监测制度,各市、县要聘请教师全员培训质量监测员,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自主开展全员培训质量日常调查和监测工作,定期编辑《教师全员培训质量监测月报告》,由市教育行政部门汇总报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