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otopgototop
语文课程标准研读报告
作者:王红伟   
2017-07-12 10:2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读报告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福雷

 
    接到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之后,根据省教育厅和省教科院的工作部署,小语室迅速对2011年版课程标准进行了研读,结合我省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将其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进行了认真地比较、分析。我们发现2011年版与实验稿相比有了较多的改进,更加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更加有利于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从而将进一步促进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现将研读情况作一梳理,总结如下。
    一、育人为本,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体现了时代性。
    1、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1版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二)中,增加了“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的内容;并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增设一条作为第一条,把“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作为课程设计的顶层理念。同时,又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第一条里,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与之相呼应。
    2、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依据《纲要》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和“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的要求,2011版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在“前言”中开宗明义,提出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课程性质”中,坚持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坚持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从定性定位上保证了素质教育在语文课程中的落实。
    3、体现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1版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前言”的第一句话中,便明确提出“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的要求,并在“教学建议”中,专列(四),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1版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中,增加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并在“课程目标”尤其在“阶段目标”中,细化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2011版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二)中,重申“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指导实施层面的“教学建议”(二)中,增加了“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的内容,保证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
    4、体现了学生终身学习发展需要。
    2011版在“前言”中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作为语文课程的深远立意,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把语文素养定位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求真务实,注重解决课程实施“偏差”问题,突出了针对性。
    1、针对学段目标要求梯度不够的问题,2011版在目标序列构成上注意相互联系,分层推进,各板块横向联系及各学段纵向递进上更趋清晰合理。如“写作”“口语交际”的目标及相应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均做了较多的修改补充。
    2、针对偏离语文学科特点问题,2011版在“教学建议”(三)中,强调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中,“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强调综合性学习要“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
    3、针对“三维目标”割裂问题,2011版提出要“整体把握”、“综合运用”、“整体提高”、“整体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增加了“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内容。在“教学建议”中,一再强调要“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等。
    4、针对忽视语文教育传统问题,2011版在“前言”中,明确提出要“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又强调“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并在“教学建议”中,从教学操作的层面数次提及。
    5、针对学业负担重的问题,2011版做了积极的努力。如第一学段识字写字的目标将“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调整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很显然降低了对低年级孩子的要求,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在课标后面2011版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对教科书优先编排基本字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字表的设计,补充了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具体建议。“字表”和“建议”将推动识字写字教学更加科学有序地实施,引导教师合理安排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识字写字学习量,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字表”和“建议”也有利于加强教学评估。从而用科学的研究的方法引导教师从认识上解决识字写字教学观念问题。
再如:第一学段写话原目标中的“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本稿中被删去,传递出降低写话要求,侧重于“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将原本属于第一学段的关于默读的“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一要求挪至第二学段,给孩子更多的缓冲的机会,降低了教学的要求。
    6、针对语文知识教学困惑的问题,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新增“关于语法修辞知识”条款,基于“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提出了语文知识教学的指导意见。
    7、针对五个板块教学中存在的“偏差”问题,2011版明确要求改正或防止。如“改变识字写字的薄弱状况,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提出“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湥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明确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语文知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要“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三、深化改革,优化教学和评价实施指导,加强了操作性。
    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评关乎课程理念能否落实,学生主体能否尊重,学习兴趣能否激发,习惯能力能否培养。2011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操作建议,如:习作教学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综合性学习评价中提出“第一、第二学段要较多地关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与态度。第三、第四学段要多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各个学段综合性学习的评价都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效率,并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更好地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这样,在课程标准详尽明确的建议,教师教学就能明确方向,理清思路,找到实施的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