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otopgototop
“辩课”之我见
作者:王红伟   
2017-07-04 19:16

2012年11月30日,我有幸参加了滁州市第一小学“走上思辨之路,打造满意课堂”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共分为“观课”和“辩课”两个环节。张万庭、张芳两位老师执教两节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喻本云、汪家妹两位老师执教充满智慧的数学课。10点40分,分学科思辨研讨活动开始。安徽省特级教师、全椒县教育局教研室冯根林主任,安徽省特级教师、滁州市第三小学汪伟校长分别主持了语文、数学学科思辨研讨会。各位专家和老师们以四节公开课为“靶子”,就课堂教学行为以及教育教学思想展开了激辩,这种创新的教研形式,吸引了大家参与兴趣,激发了大家表达欲望,现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审视当前日常教研活动,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情况:“自说自话”,即上课者与评课者各说各的,缺乏双方观点的碰撞;“就人评课”,即评课与上课者的身份有很大关系,对名师跪评,对草根骑评,缺乏评者思维的砥励;“好好先生”,即常见的“3+1”模式,提三条优点、说一条缺点。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本质而言,是因为我们的教研活动缺乏一种积极的文化。“辩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何谓“辩课”?辩课首倡者叶立新老师如是回答,“辩课,就是教师在备课、上课或者说课基础上,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方面,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加深理解,真正促进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
从构想到实践,从质疑到认同,辩课正日益为大家所熟悉和支持。不可否认,实践先于概念,辩课也并非横空出世。作为一种教学研究形式,辩课是在说课、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许我们早已在无意识间实践过。现在之所以要旗帜鲜明地提出辩课的概念,意在确立辩课在教研活动中的常规地位,从而引导广大教师用“辩”的积极文化武装自己,通过辩论,以加深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解,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
一、平等对话是辩课的灵魂。
专家讲座不少,名师展示不少,教研、培训也不少,但效果似乎并不太理想。深究之,教师主体性的缺失恐怕是根本原因之所在。虽然看了、听了,但是由于缺乏一种经历式的参与,往往“激情过后归于平淡”,难以促成台下教师切实提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络教研,近些年在网络平台成长起来的教师不在少数。原因何在?这恐怕与网络的某些特性是分不开的。由于会话各方都不必计较于对方的现实身份,往往都能实话实说,从容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参与者的精神状态是愉悦的,是积极的。
    “辩课”就是要在日常教研活动中给教师搭建一个可以平等对话的平台,使大家都拥有经历式参与的机会。笔者认为,辩课在组织形式上可以灵活一些,如圆桌会议式、方阵辩论式等等。如果参加人员过多的,可以适当地分一下组,尽量做到人人都有发言机会,不留“发言死角”。如果届时大多数人都有“今天很有发言的冲动”,那辩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总而言之,这里没有居高临下,没有诚惶诚恐;这里可以轻松和谐,可以针锋相对;这里不要妄自尊大,不要妄自菲薄;这里需要畅所欲言,需要据理力争;这里呼唤海纳百川的胸襟,呼唤初生牛犊的勇气。诚如李振村先生所言“让我们坦诚地辩起来”,真正实现上课者和听课者之间的平等对话,普通教师与专家名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二、积极互动是辩课的生命。
    新课改以来,一方面,各种各样的理念、观点和经验层出不穷,繁花渐欲迷人眼;另一方面,从一种模式到另一种模式,“僵化”仍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痼疾。无须遮掩,无论是公开教学,还是日常教学,我们的课堂都还存在不少问题。面对问题,我们需要建设的热情,需要理性的反思,需要真实的声音。
        “聊课”“议课”“研课”…… 为什么偏偏选了个略带火药气息的“辩”字,取名“辩课”呢?“其实叫什么真的不重要,但是有时候又比什么都重要。”[3] 的确如此,不同的概念蕴含不同的文化。“辩”是一种积极的文化,充满生机,充满希望,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称谓变化的意义在于促使人们观念和行为的跟进。作为一种积极的教研形式,积极互动是辩课的生命特征。
辩课既可以在课前进行,以帮助上课教师改进教学设计;也可以在课后进行,以探讨教学的成败得失。辩课既可以在上课老师与听课老师之间展开,由听课老师提出问题,请上课老师予以答辩;也可以在听课老师之间展开,大家围绕一个主题互动交流。辩课既可以围绕辩题展开,即整节课所反映出来的某种理念倾向或教学主张;也可以围绕辩点展开,即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辨课既可以围绕文本解读、目标定位、重点难点、内容选择、过程安排、方法手段、作业练习等方面展开;也可以按照揭题导入、整体感知、理解感悟、语言训练、拓展延伸等环节展开。我们还可以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横向辩课,甚至还可以进行跨学科辩课。总之,辩课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辩课就是要让大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把自己或深或浅、或高或低的真实想法通通亮出来。通过彼此间的积极互动,能达成共识自然很好,不能达成共识其实也不错。作为一种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三、专业发展是辩课的取向。
    辩课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辩课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专业发展是辩课的基本价值取向。
    1、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辩课的基础。辩课就是要给广大草根教师一个可以发出自己声音的平台,就是要大家通过独立思考后诉说自己的困惑,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大家都人云亦云,那也就无需辩课了。
    2、同在共行
    陈大伟教授提出“以‘同在共行’的立场和方式开展有效议课” ,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辩课。辩课要求辩者能设身处地,多进行换位思考;要求辩者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辩课不对人”,真正的辩课应该坚持就课辩课原则。笔者以为,这是所有辩课参与者都应该自觉恪守的道德底线。
    3、专业思维
    辩课参与者专业思维的水准在辩课活动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何谓“专业思维”?简单地说,就是辩者在辩课内容(即“辩什么”)问题上的专业判断能力。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落实于课堂教学,无非就是“教什么”与“怎么教”这两个基本问题。这两个问题虽有先后,却无轻重之分,对课堂教学都很重要。但从当前的教研现状分析,无论是上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学方法的相对多一些。因此,在今后一个阶段,我们很有必要对“教什么”等教学内容重构的问题予以足够重视。
    随着时代的进步,“开放、民主、平等”正逐渐成为现代文明的代名词。在教育领域,“对话、合作、多元”等理念也早已为大家所熟知。“辩课”顺应时代潮流的召唤,符合新时期教师的进取心态。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论是文化上,还是形式上,“辩课”必将为教研活动注入全新的活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