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otopgototop
教育质量均衡要走内涵发展之路
作者:王红伟   
2017-07-03 19:15

教育质量均衡要走内涵发展之路
刘   军  安徽省界首市逸夫第一小学(236500)0558-4817820

 
摘要:促进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实施要件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办学条件的差距,这是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的“硬件”设施,实施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作为学校,我们要建设好促进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的“软件”,注重学生内涵发展,提升其学习能力,走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之路。以人为本,更新观念,是教育质量均衡的前提;优化师资,提高素养,是教育质量均衡的关键;以生为本,立足课堂,是教学质量均衡的核心;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是教育质量均衡的重点;城乡互动,缩小差距,是教育质量均衡的难点;科学评价,强化督导,是教育质量均衡的保障。教育质量均衡不是追求平均提高与发展,而是共同提高、分类发展。均衡发展提高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造峰扬谷”。内涵发展是教育质量均衡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教育质量  均衡发展  内涵发展
 
    “教育均衡”作为当今提高教育质量、深化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大热点。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也曾经指出:“在抓好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各级教育部门更应着力提升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内涵发展,提升其学习能力,推动义务教育持续协调发展。”
但是,我们的教育现实是什么样的呢?只要我们稍一留心就会发现,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班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教育质量不均衡现象。
面对这种教育现实,我们该怎么办?
    一、以人为本,更新观念,是教育质量均衡的前提。
    促进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实施要件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办学条件的差距,这是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的“硬件”设施,实施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作为学校,我们要建设好促进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的“软件”,更新观念,优化师资,走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之路。学校的内涵发展,要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人是教育的主体,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核心。因此,学校内涵必须定位于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确立育人为本的学校职能观,把人的全面、持续和个性化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追求,并以此审视和度量我们的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我校具体表述为:教师教学以学生为本,校长办学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不断成长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
    1.确立并形成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建设好学校发展的“软环境”。界首逸夫一小管理的指导思想是——相信教工,依靠教工;管理的目标是——管理全员,全员管理;管理的方式是——以柔为和,刚柔相济;管理的氛围是——人人当家,个个奉献;管理者的素质是——胸怀宽广,以身作则。
    2.努力建设研究型学校,研教结合,以研促教。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水平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要积极倡导“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大力提倡研究型教学,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低耗”,学校教育的发展不是建立在对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无限耗费上,而是通过减少投入,降低损耗,提高效率来促进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只有通过科研来反思教育行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探索新途径,总结新规律,才能改变“日光加灯光,时间加汗水”、“耗时、耗量、耗精力”的外延式发展。
    3.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相结合,培育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内涵发展,关键在于改革创新,重在培育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就是校长在先进理念下的决策力和教师队伍高效落实的执行力。主导和推动学校教育持续发展的不是外部的力量,而在于系统内生动力。内涵式发展强调学校教育的内在禀赋、内部动力、内部潜力和内部创造力的不断优化重组,注重对教育资源整合力、组织执行力、教学力、科研力等的整体提高。
    4.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促进学校高品位、有特色发展。学校不仅是传播文化的场所,也是发展和创新文化的园地。文化是学校最丰富、最迷人的内涵。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校园文化的无形资产,与学校的办学质量紧密相连,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要素之一。要注重思想文化建设,增强学校进取力;要注重制度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影响力;要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增强学校亲和力;要注重精神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凝聚力。
    二、优化师资,提高素养,是教育质量均衡的关键。
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为了促进教育质量均衡,培养合格人才,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修养。
    1.加强师德建设,积极开展师德讲座、师德论坛等学习活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师德行为规范》,牢固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开展文明组室、优秀教师的评选,树立师德典型和优秀团队,积极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切实加强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细节化建设,改进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努力引导教师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教育改革需求的现代型教师。
    2.加强校本研修工作,不断调整研修策略,创新研修机制,充分发挥校本研修在教师专业成长上的主要作用。引导教师不断研究教学,研究学生,汲取同伴智慧,开拓教学思路,形成在实践中研究、在反思中改进的职业习惯和同伴合作、智慧共享的团队氛围,努力实现专业突破。
    3.为不同层面教师创设多层次专业发展平台,争取专家引领、跟岗学习、名优带教、骨干指导等机会,落实教学展示、教学评比、课题研究等措施,要求教师每学年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提出课堂教学改进目标与改进措施,认真填写好《界首市逸夫第一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手册》,积极引导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自觉,攀登专业高峰。
    4.加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团队培养,以校外学习、校内引领、课题研究、岗位锤炼、目标激励等手段,不断提升骨干教师专业品质。开展和优化教学沙龙、团员学习、教学评比、师徒带教等活动,锻炼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优秀苗子进行针对性培养,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水平。
    三、以生为本,立足课堂,是教学质量均衡的核心。
    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渠道在于不断提升教学效益的课堂。均衡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主阵地,科学建立教与学关系是关键,提高质量是核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同感:传统课堂教学简直快成了悲剧场!随意走进一所学校,推开教室的门,映入眼帘的一定是这样的景象:教师站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喊累,学生叫苦,课堂效率不言而喻。我这样说,并非是说传统课堂就一无是处,可问题是,传统教育一开始“出发”就错了——我们的眼里只追求“知识”。我们把知识当做了教育的全部内容。为了这唯一的目的,我们无所不用其极,时间、汗水、大棒、胡萝卜、题海、统考……我们选择教书的“方式”,也错了。我们过分强调“灌输”了,以为灌输才是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学“十八般兵器”,可如今的大多数教师手里就只剩下了牢牢攥着不肯撒手的“拨火棍”,这根拨火棍就叫“讲”。殊不知,讲和教永远是为“学”服务的。体现“我的价值”而不顾及学生的“价值”,不仅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也是对新课改理念的无知。当教师长期“鸠占鹊巢”,当学生的学开始服务于教师作为“我的价值”时,这是违背课堂之“道”的。
    生本教育,恰恰是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其核心内容是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它把学习还给学生,就像邓小平把土地还给农民,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一样。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其基本特征是“四突出”和“三转变”:“四突出”即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突出合作:4-6人的小组学习是最大特色;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三转变”即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其学科课堂教学的要领是:在语文方面——大阅读,小认识,在感受中积累;在数学方面——大感受,小认识,在研究中熟练;在英语方面——大表现,小认识,在实践中掌握。其具体做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进而不教而教。其课堂流程是:前置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交流展示——教师引导点拨。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教学做到“三变”“六让”,即变知识传授为知识生成,变一言堂为百家鸣,变关注知识为关注生命;课堂上能让学生自学的让学生自学,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讨论的让学生讨论,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总结,能让学生展示(讲解)的让学生展示(讲解)。
正是这种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的改革,解放了孩子,激扬了生命,体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提升“三力”:提高课堂学力,激发学习活力,增强教学魅力。在抱怨多多的教育世界中,风景这边独好。
    更难能可贵的是“生本教育”并不回避考试。它的教育理想就是 “学习快乐、素质发展、成绩优异”。“生本教育”所要实现的就是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表述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
    我校两年多的“生本教育”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课堂成了激扬学生生命的地方,一个个学生思维被激活,一个个问题在探究中得以解决,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中心,教学从“灌输”到“对话”,学习从被动到主动,师生关系从“师道尊严”到“和谐平等”,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潜能得以发现,个性得以发展。事实再次说明,“生本教育”是解决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兴趣不浓、教学质量不高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成功的尝试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这样的认识:教育质量的均衡提高,离不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是教育质量均衡的重点。
    实现全体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全面发展,是教育质量均衡的重点。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改变教师上课时习惯于偏重优生,关注优生,提问优生,对学困生听之任之的现象;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学困生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要在激励中,在放大他们优点中,在体验成功中促进他们的成长。关爱留守儿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及时了解并解决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 开足开齐各类课程,确保课程计划全面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全体学生的发展、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个性和谐而全面的发展。国家课程方案是落实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的载体,是素质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保证。全面开足开齐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根本任务,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标志,体现了校长的领导素养和领导智慧。校长课程领导力主要包括课程的解读力、课程资源的整合力、课程实施的执行力、课程实施的评价力以及课程文化的建构力。
我校把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制定和实施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具体落实课程设置、课程表安排和课时分配等工作。学科对学生而言,无大小、主副之分,因为学科的设立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了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科的开足开齐对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完整、身心发展和谐、个性训练充分、素质培养全面。对课程方案的要实行刚性化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开好学科类、活动类课程,并在规范国家课程开设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和开发校本课程,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我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注重营造浓厚的氛围,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在活动中体验巩固,使学校德育工作有抓手、有成效。
    3.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禁止设置“快慢班”行为。过去有的学校不顾三令五申,人为设置重点班。这种做法导致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学困生面过大,不但质量上不去,学生大面积流失,连基本的教学秩序都难以维持,这种错误倾向应当及时坚决纠正。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手段,但分层教学绝不应该放弃后进生,不要为了20%的学生,放弃对80%的教育,这是一种对教育、对事业上、对学生极为不负责的做法。
    4. 搭建活动平台,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学校的内涵发展必须重视学校文化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学生人格的浸润和教化。学校的内涵发展必须努力追求风格鲜明的办学特色。我校除了依据节日、纪念日和时令特点开展班级活动外,学校每年还要举行三项大型活动。每年4月举办学校体育节,六一前举办校园科技艺术节;端午节、中秋节前举办经典诵读节。体育节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真正实现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活动目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孩子内心深处对艺术和科技的兴趣,点燃了孩子们对于艺术创作和科技创新的激情。通过诵读经典,提升了学生的境界,丰富了学生的内涵,开阔了学生的胸襟,净化了学生的灵魂,启迪了学生的智慧。
    五、城乡互动,缩小差距,是教育质量均衡的难点。
    一个区域内,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各方面制约,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质量差异在所难免。务实、高效的教研活动是均衡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载体。要坚持教研相长的原则,把教研这项常规的业务学习活动,打造成教师交流、总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高位平台。示范帮扶、城乡互动、以强带弱、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实现区域学校的整体提高。
教研要均衡发展,应强化对薄弱学校的帮扶手段。我校在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采取了“城乡互动、以强带弱、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策略,开展了帮扶薄弱促进教研均衡活动。
    1. 跟班学习,以点带面。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批从农村薄弱学校、薄弱学科中选送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城区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跟班学习,通过参与城区学校的备课、上课、评课等研训活动,促进农村骨干教师尽快成长。
    2. 对口支援,全面支援。组织城区中小学校与乡镇同类学校结成“手拉手”联谊学校;组织城区优秀教研组与乡村教研组结成联谊教研组;组织城区骨干教师与乡村优秀中青年教师结对子;还选派了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援。
    3. 送教下乡,服务到家。积极组织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送教,以专题报告、观摩教学、说课评课、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指导农村小学进行教学改革。
    4. 培训优先,给予照顾。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培训时,优先考虑薄弱学校、乡村学校的教师,并在名额分配上尽量给予照顾。
    5. 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积极引导学校和教师使用DVD光盘和互联网,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让每一所农村学校都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使老师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业务水平。
    六、科学评价,强化督导,是教育质量均衡的保障。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科学评价,强化督导,是教育质量均衡的保障。
    1.建立完善、科学、系统的学校评价机制。把学校管理、国家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学生品德培养、教师职业状态、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学生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师生安全等纳入其中,建立一个系统、方便操作、不虚不空的评价体系(现有的各种评估标准,涉及面太宽、制定条款太细、评定内容太虚、要求档案资料太多),每年度将对学校考评结果对社会进行公布。在学业考试成绩评定中,制定科学的计算公式,把入学率、巩固率、优秀率、人均分、及格率、低分率、进步率等进行折算,综合排名衡定教学质量,纵向对比评价班级的进步程度。改变抓教育教学质量“重结果轻过程、重毕业年级轻非毕业年级”现象,每学年学校定期召开教育教学工作和表彰会议,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对年级、教师个人进行奖惩。充分发挥监测的导向、诊断、激励功能,正确引导学校、教师注重日常教学诊断和质量监测,及时调整完善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教学质量督导评估机制。
    要充分发挥教导处和教科室的作用,把抓教学质量的主要职责和要求赋予他们,加大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督察评估力度,定期不定期地对学校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进行视导评估,并把过程检查纳入终结考核,不断完善工作上向教学倾斜,考核上向质量倾斜的导向机制,在全校形成了抓教学、抓质量的浓厚氛围。
    3.构建起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师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我校按照内容全面、主体多元原则,从师德表现、工作态度、专业发展、工作量、工作难度和工作实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不单纯以考试成绩的高低评价教师。建立起教师业务成长档案,将每学期的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学随笔、课题实验材料、考核成绩、各类获奖证书等反映成长过程的资料都归类存档,每学期进行一次集中总结展示,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
    4.建立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机制。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日常评价着眼学生的习惯养成、自主参与学习的状态、学习品质等方面跟踪评价,以竞技活动的形式实施学科分项考核。建立起学生成长记录袋。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秀作品、能展示学生学习进步的有关资料、学生的各种获奖证书以及自我评价、家长寄语、老师评价、同学评价等收集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不定期地翻阅其中的材料,并及时更改和补充材料,让学生自己分析评价学习历程与现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教育质量均衡不是追求平均提高与发展,而是共同提高、分类发展。均衡发展提高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造峰扬谷”。内涵发展是教育质量均衡的必由之路。